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是由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兔口腔黏膜的水疱液、疱皮、坏死组织和唾液中,以及局部的淋巴结内。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发生水疱性炎症,并伴有大量流涎,又名“流涎病”。
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流行特点
(1)病毒随污染的饲料或饮水,经舌、唇、齿龈和口腔黏膜而侵入,吸血昆虫的叮咬也可传播本病,发病率约67%,死亡率可达50%左右。
(2)本病多发于春秋季节,主要侵害l-3月龄的幼兔,最常见的是断奶后1-2周龄的仔兔,成年兔发生较少。
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临床症状
(l)潜伏期5-7天,一般体温正常或稍高,严重时高达40 - 41℃。发病初期口腔黏膜潮红、充血,随后在唇、舌、硬腭及口腔黏膜等出现粟粒大至扁豆大的水疱、脓疱,破溃后形成糜烂和溃疡,同时大量流涎并带有恶臭味。常由于细菌的继发而引起黏膜坏死。
(2)由于某处皮肤常受浸湿和刺激而发生炎症或者造成脱毛,外生殖器也可见溃疡性的损害。
(3)由于口腔损害,食欲减退或拒食,随着损害的程度加大,病兔沉郁、腹泻、日渐消瘦,病程一般拖延5 - 10天后因衰竭死亡。
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预防
(l)加强饲养管理,特别是在春秋两季要严格卫生防疫,防止引进病兔。给兔饲喂柔软易消化的饲草,防止口腔黏膜受伤。
(2)对健康兔也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预防,每千克体重0 1克内服,每日1次,连用3 -5天。也可采用其他抗菌素药物。
(3)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,兔舍、兔笼及用具等用2%火碱液或0. 5%的过氧乙酸,或1% -2%过氧化氢溶液消毒。
兔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的治疗
(l)口腔黏膜的病变先用防腐消毒药(2%硼酸溶液、0 .1%高锰酸钾溶液、2%明矾溶液、0 1%食盐水)冲洗,然后涂碘甘油或磺胺软膏。